周以殷遗民分封诸侯,故诸侯也就有三郊三遂,情况略同于王畿,所以在春秋以至战国初,一部分国家都还存在着国鄙、国野的区别。
1990年借调至夏威夷东西方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担任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在制度层面上,凡是与传统关系不大并在近代开发出来的各种组织和制度,如政府、大学、市场、专业团体、非政府组织等,以及它们背后所预设的语言系统、观念结构和价值体系,其大部分可以说都是启蒙所开辟的领域。
由于其杰出的贡献,杜维明在2001年和2002年分别荣获第九届国际T?oegye研究奖和联合国颁发的生态宗教奖等奖项。儒学从曲阜的地方文化发展成为中原文化,这是其第一期的发展。1949年以后,儒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港澳台的学者身上,像钱穆、徐复观、方东美、牟宗三等,代表了海外新儒学的第二代。四、区域性和普世性李琳:您长期以来从事儒学现代性的研究,那么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空间有多大呢?杜维明:儒学完全可以从东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也是我们的使命之一。而目前中国最大的危机就是诚信的缺失,譬如有人甚至卖劣质的婴儿奶粉。
启蒙现在受到来自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生态保护主义等的质疑,但它也会继续发展下去,一方面由于政府、社会阶层和团体以它为信念主导着社会活动,另一方面是杰出的思想家怀有将启蒙进行到底的自觉,如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在幕府时代,儒学只是影响上层结构的精英文化。故此,针对墨子的非乐学说,荀子从正面予以反驳,肯定礼乐并用的价值,直陈音乐在疏导人情、教化民众、移风易俗、安邦治国等方面的积极功用。
若是则万物得宜,事变得应。当然,荀子所论的礼乐观,主要从维护儒家传统的立场出发,理想与假设色彩甚浓,而面对礼崩乐坏的严酷现实,并未从社会、政治、文化以及民生等角度展开反思或探寻其深层原因,故此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为论而论,为辩而辩,无视现实,一厢情愿。在墨子看来,举凡作乐,必然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锤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⑧。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
在荀子眼中,音乐表达快乐,与礼仪联手合作,一方面可泄导人情,满足人的审美和精神需要。这一点明确地反映在荀子对音乐的至高期许里。
荀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笃信儒家所尊奉的礼乐文化,认为礼作为典章制度用于治国理政,乐作为教育手段用于范导人心,两者相辅相成,有助于实现政通人和的政治目的。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国家好乐贪酒,就教其非乐非命。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168-170页。
非将堕之也,说不免焉。沿着修身淑世这一主旨,相关乐论逐渐深入,不同意见应运而生。这就是说,人要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就不能没有音乐这门艺术,有了这门艺术就不能没有相应的表现形式,有了表现形式而不加以合乎情理的范导,就不能不引发紊乱流荡等现象。如此一来,两人持论愈坚,夸饰愈甚,反倒南辕北辙,终成水火不容之论。
(15)然而,这种尚用求实的功利主义态度,却将墨子反对音乐的立场引向极端,使他过于注重物质实用而忽视人生需求的多元特征。对于这个问题,墨子言之甚详:今惟毋在乎王公大人,说乐而听之,即必不能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故国家乱而社稷危矣。
这些仪节载于典章,行诸朝堂,天长日久,已成定规。⑤《墨子》书中《非乐》一章,据说原有三部分,现仅存两部分残篇,从中仍可发现墨家思想的一些精髓。
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相应地,音乐演奏务必展现这种特质。属于这些阶层的人士,理解艺术的价值与功用,深知艺术创作与欣赏活动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如此一来,天下之害,将安可得而治与?若依靠音乐救民于水火,无异于痴人说梦。他的理论如此走向极端,难免会妨碍人们追求更加文明而有价值的生活,甚至妨碍人们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整全人格的需求。礼是社会性的道德与秩序,关乎人之理性。
诚如荀子所言,观赏乐舞表演,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那样的话,人们就会各自为战,相互争夺,造成社会动乱,导致灾难和贫困接踵而至。
这些正是颠覆正声雅乐、偏好奸声邪音所带来的恶果。因此,墨子所思所言,虽关心民生,但失之偏狭,蔽于物而不知人,由此陷入只重物欲而不知民爱的尴尬,其结果只能是出力而不讨好,难以得到广泛认同。
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恰好,音乐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功效的艺术形式,正可扮演这一重要角色,使情感与理性谐和相融,两美而不相伤,从而藉此建构和为贵的社会氛围与人伦关系。
诚如墨子所言,今王公大人,唯毋处高台厚榭之上而视之,锺犹是延鼎也,弗撞击,将何乐得焉哉。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后者论其社会规范,旨在谐和人伦。其编排与表演,关乎礼制尊卑、等级秩序。
此中原因在于:其一,今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既已具矣,大人锈然奏而独听之,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与贱人,不与君子。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访访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
这就离不开寓教于乐的审美体验之助。如他所言:昔者齐康公,兴乐万,万人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糠糟,曰:‘食饮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
有鉴于此,墨子进而抨击赏乐的行为,认为这将败坏世道人心,危及治国理政。墨子把这种民将不民、君将不君、臣将不臣、国将不国的潜在危机,全然归咎于作乐演乐和赏乐活动,虽然是为其非乐之说提供论证依据,但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墨子对音乐作用的极度夸大。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墨劲敌,彼此诘难,互不相让。合理的社会阶层划分,有赖于稳定的等级制度。对此,墨子以具体事例为证,抨击好乐求美的糜奢之风。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此时,大胆逾矩者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地方豪强或位极人臣者,他们借乐舞之名,行犯上之实。国家务夺侵凌,就教其兼爱非攻。
参阅王焕镳:《墨子集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33-34章。墨子之时,恰逢乱世,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
②有鉴于此,古时先哲审乐论礼,各抒己见。乐字发音不同,含义随之改变。
文章发布:2025-04-05 09:17:53
本文链接: http://nw86w.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sou/1204.html
评论列表
在儒家文化看来,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应当有老有小。
索嘎